艺术系小档案——廖承志主任与华大艺术系
艺术系小档案——廖承志主任与华大艺术系
作者:吴健鸿
(这是一段历史,它见证了五、六十年代的侨务政策。被传为廖主任的“宝贝”的艺术系,为什么成立?学习情况如何?为什么长驻北京?挂着华侨大学的名衔却直属中侨委领导?……这些都曾引起一些人的好奇和关注,本文就所知作个报告,但这些都是将近四十年前的事了,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变得模糊,错误难免,诚意听到您的批评。)
北京的早春二月,虽还有点寒冷,但春意渐浓。北京华侨补校校园的桃树,争相报春,叶嫩桃红,日向欣荣。
1963年2月11日,中共中央委员、中侨委主任、华侨大学校长廖承志,偕同副主任庄明理及一司司长吴济生、二司司长张帆、专员钟育民及其他侨委干部,专程出席只有八十多员生的华侨大学艺术系开学典礼,典礼精简然而却影响深远。廖主任在典礼上明确指出艺术系的服务对象是国内、外的华侨和侨眷,要面向东南亚。廖主任要求艺术系的同学,学好艺术、学好外语,做只会下蛋的“母鸡”,将来要到东南亚下蛋。廖主任的这些训示以后成了师生们学习、工作的指路明灯。
从中侨委文工团说起
华侨大学艺术系的成立是和当时的国际形势、侨务工作及廖公的外交策略紧紧相连的。记得在1958年台湾海峡8.23炮战后,中央各部委均派出了自己的文工团或演出队到福建前线慰问三军,惟独中侨委没有自己的演出队,只好抽调北京补校、广州补校及集美补校的业余宣传队,组成中侨委、全国侨联福建前线慰问团演出队,使得慰问福建前线的工作更添姿彩。另因1957—1962年间,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出现了大规模的反华排华浪潮,国内外侨务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光靠几间补校的业余宣传队,已经完成不了接待及慰问华侨、宣传侨务政策的工作。廖主任曾在讲话中提到,现时在与没有邦交的国家交往中,外交工作往往是由文化交流先行,由此中侨委的一些负责人中认为,中侨委成立自己的文工团,是侨务工作及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遂于1960年3月,从北京、广州、集美等地华侨补校中,抽调文娱骨干,经过考核,组成了中侨委文工团筹备处,最终是准备成立华侨艺术剧院(剧院下设歌舞团、话剧团、管弦乐团……),培养华侨文艺骨干,以协助侨务政策的宣传和推行。但人算不如天算,中侨委文工团生不逢时,集中仅仅七个月,遇上周总理对当时天灾人祸造成的经济困难作了指示,其中有关文工团方面的大意是:各部委及各省、市文工团,要精简机构、节约开支,未成立的一律不准成立,县一下的文工团一律解散。基于此,刚集中的中侨委文工团,又要面临解散的命运。为了不增加国家负担同时又保留文工团,几经周折,中侨委文工团摇身一变,成了北京华侨补习学校歌舞班,并由北京华侨补校刘采石副校长带领,中侨委文化科科长协同,下放到远离北京的西南边陲——云南甘庄壩华侨农场,边劳动边学习。因为只是一群归侨学生而并非职业文艺团体,那就不受周总理的指示限制了。
炼人、炼心、练本领
从昆明通往西双版纳的路旁,老远就可以看到一长排“干打垒”的房舍,那房舍的墙壁上漆着几个鲜红大字:“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就是北京华侨补校歌舞班——元江县甘庄壩华侨农场直属队的住地。
直属队一众近七十人,管理十亩水稻田(栽种两季稻米),一百亩旱地(主要栽种玉米、高粱、番薯、花生、寇豆等多种旱地作物),十亩菜田,还有只养了两头瘦猪的养猪场。清晨六时起床,闻声(哨声)起舞,每天保持二小时的基本训练,接着开始各种体力劳动,晚上则安排政治学习、小组讨论、自由阅读等。
过去我们五谷不分,如今要靠自己双手力求自给自足,开荒造田、犁田播种、种菜种粮……我们忘不了第一次用粪便为菜田施肥的滋味,忘不了第一次下水田给蚂蝗吸血的情景,忘不了为得良种十几个同学在渺无人烟的峻山险岭步行几十里的经历,忘不了……
劳动锻炼的生活是艰苦的,尤其是正逢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的农村生活,更是艰苦。
那年头,我们都是十几二十几的年轻人,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日子,每天的基训及劳动,消耗了大量的体能,食量惊人,每月的20号,已把整月的口粮吃光了,跟着吃杂粮、番薯、寇豆、高粱、小米、番薯叶、玉米苗……那时一年里鲜有吃到几片肉,有时一棵用盐水灼熟的白菜,加两条用粗盐炒过的辣椒,就是一顿饭的佳肴了。
我们的业务学习也是在艰苦的条件中进行,学声乐的没有钢琴协助练声,每天面对青山引吭高歌;学习器乐的,每天拿着小提琴、手风琴在田间对牛弹琴;学习舞蹈的,就在住所前的空地,把柴枝当把杆,把大地当做排练场。云南夏季白天的气温高,但我们的学习热情更高,在将近摄氏40度高温下基训两小时的滋味,真非笔墨所能形容,而我们每个人都坚持下来了,确实是难能可贵。在农闲时每天训练四小时,并分别请了云南省歌舞团、省花灯团的著名演员,到住地授课,以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我们也和县的、专区的文工团进行技术交流。我们利用农闲分成两组,到云南的歌舞之乡——白族的大理自治州、傣族的西双版纳自治州,进行文艺采风学习。直接向少数民族学习了非常有价值的音乐和舞蹈素材,扩阔了艺术创作的领域,提高表演民族艺术的风格,而且还建立了友谊。在云南短短的一年零两个月的劳动及学习中,我们共排演了三台节目(即可连演三晚完全不重复的节目)随时回京汇报。
廖公的“母鸡”下蛋了
1961年底,中侨委对歌舞班的前途出现分歧,有的主张待国家经济好转后成立中侨委文工团,有的主张趁早解散免得误人子弟。面对歌舞班何去何从,中侨委采取开明的做法,就是由歌舞班的师生决定自己的前途,领导和歌舞班师生座谈。1962年中廖承志主任委托中侨委党组书记,第一副书记方方主持座谈会,国际司司长吴济生、文化司司长张帆、专员钟育民等列席了座谈会,廖承志主任也在百忙之中参加了座谈会,听了歌舞班师生表达对侨务工作的意见及对文艺工作的决心后,廖主任以华侨大学校长名誉宣布,华侨大学成立艺术系,为更有利学习,系址就设在北京,并且由中侨委二司领导,歌舞班的同学全部直升艺术系,刘采石为艺术系主任。可以说艺术系是为歌舞班而办的。
在艺术系里,分为声乐班、器乐班、舞蹈班及舞美组。从此我们得到更正规的学习和严格的训练,导师来自中央音乐学院、舞蹈学校(舞蹈学院前身)、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等。中国语文、英语、历史、政治,都列在必修课之列。我们的学习更得到廖承志主任和中侨委负责人的直接关怀,邀请了著名舞蹈家戴爱莲担任艺术顾问,不少名家,如作曲家时乐蒙(《祖国颂》曲作者)、表演艺术家陈强(电影《白毛女》中的黄世仁)、著名舞蹈编导李承祥(舞剧《鱼美人》编导)、声乐家钱瑛、散文家杨朔、芭蕾舞蹈家石圣芳,以及中央歌舞团中央歌剧舞剧团的编导及著名演员……先后到艺术系授课。1964年日本舞蹈家花柳德彬维率团到北京作文化交流演出,廖主任希望他能指导艺术系的同学,过了两天他们在百忙的演出中安排了著名的演员给艺术系同学上课,并传授了该团的保留节目。艺术系同时也受到海外华侨的关心和重视,各地华侨分别送出了优质的音响设备及宝贵的音乐舞蹈资料,送出了当年已价值十多万人民币的缅甸套鼓(全国只有两套,东方歌舞团及华大艺术系各一套,由缅甸大使馆派出专家传授演奏法)。由于受到各方的重视及厚待,更激发了艺术系同学的学习热情。
华大艺术系与其他艺术院校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我们是边学习边实践,除了每年都为华侨、侨眷演出外,还为全国政协、中联部及外事办,招待外宾演出,遇有外国艺术团体到北京演出及进行文化交流,文化部往往会安排东方歌舞团及华大艺术系负责交流与互相学习,因而舞台经验及掌握外国音乐舞蹈素材方面较好,北京的侨界甚至文艺界,不少人都把华大艺术系称作“小东方”(歌舞团)。
文化大革命改变了千百万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改变了艺术系同学的命运。廖公创办华侨艺术剧院的宏愿,成了泡影,艺术系同学毕业后,分两批下放到福建与海南岛的农场,把艺术表演工作者的宝贵青春和短暂的舞台演出生命,献给了农村,也献给了祖国。现在艺术系的师生,部分同学仍留在国内,其他散居于世界各地,美国、加拿大、日本、台湾、印尼、新加坡、泰国及香港都有。70年代,当香港还被人称为文化沙漠的时候,在香港的艺术系同学,以辛勤耕耘、悉心育苗,在艺林的苗圃中尽心尽力,竭尽所能,为香港的文化事业做出了一点贡献。由钟浩等人创办的南方艺术学院活跃于艺校之林,钟浩同时在无线电视台服务将近二十年,曾任舞蹈主任,对介绍及推动中国舞蹈不遗余力,各方都给予充分赞赏与好评。刘素琴服务于丽的电视、亚洲电视及无线电视,近二十年来任电视台、艺员训练学院舞蹈导师、编导之职,在电视台、社团及学校推展东方舞蹈艺术方面,赢得极大欣赏与赞许,2000年的春节更走向东南亚,率领香港青年舞蹈团参加新千年访缅友好代表团,为当地妇女及儿童基金会筹款演出,随即又为中印(尼)建交50周年到雅加连、泗水等地作文化交流均取得极大成功。林彩兰力克种种困难,开办了林彩兰舞蹈学校,致力培育舞蹈新苗,如今亦已桃李满门。他们都担任了香港两项著名舞蹈比赛——香港校际舞蹈节和全港公开舞蹈比赛的评判近二十年。许仕金活跃于香港侨界文化艺术团体,为多个侨团的舞蹈导师及顾问。郑书正舍弃香港熟悉的工作到台湾另闯天地,现为台湾一个民族舞蹈团艺术总监。郭红凭着努力与坚毅,不仅歌唱事业有所成就,在香港及印尼、缅甸、新加坡等地演唱赢得声誉外,而且还创办郭红艺术学院,在钢琴教学上再攀新峰。许永祥专修舞台艺术,曾服务亚洲电视台,移居新加坡后,曾任新加坡电视台舞美部门的负责人,业余作画,成为新加坡画家,新加坡国立博物馆也收藏其作品。……还有不少同学仍从事艺术教学、演出及有关文艺工作,辛勤教学,孜孜不倦,教导下的学生成千上万,不少均已成材,有演艺界的宠儿,有舞蹈界的精英,有音乐界的新秀,他们在全港各项公开比赛或校际比赛中屡获殊荣。而其他如从事贸易、旅游、保险等,都各自有各自的精彩。留在内地的同学也取得相当的成就,武炳统老师曾任中央广播乐团副团长,田忠先现为深圳侨联副主席,曾出任中国驻三藩市的参赞;游国屏曾为广州市歌舞团副团长,曾率团到香港、印尼、马来西亚及毛里求斯等非洲几个国家演出,现为市政协委员、市侨联副主席;还有的同学成为市或专区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有的是中学的副校长,有的是讲师……艺术系当年奋斗的作风,在香港、加拿大、台湾、印尼、新加坡、泰国得到传播和发扬,廖承志主任期望的“母鸡”开始下蛋了,廖公在天之灵,想也得到少许安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