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联络方式

微 博:新浪微博

地 址:福建省泉州市城华北路269号

邮 编:362021

电 话:0595-22693950

传 真:0595-22692655

Email:xyh@hqu.edu.cn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校友刊物 -> 《情系华园》 -> 情系华园(第一辑) -> 正文
校友父亲林民富

校友父亲林民富



今年春节,我又回家探亲,在整理父亲的书柜时,发现一扎邮件,有《中华人物大辞典》、《人民日报社专题》、《中国世纪专家传略》等40多封约稿或邀请出席大型会议的信函。父亲林民富却束之高阁,我猜想其中缘由可能来函真假难辨,也都蕴着商业动机。父亲要做的是平凡的人,不是名人。他身上没有光环,当官最终到副科级,科研上是副研究员。
  父亲从小在印尼华文学校读书,回国后进入广州华侨补校、广东侨中,再考上华侨大学。他保持华侨热情好客秉性,生活上始终离不开喝咖啡的习惯,喜欢动手煮食咖喱鸡、“kolak”(一种椰奶甜食)或“dodol”(椰糯)等。
  1962年,父亲第一次参加全国高考,填报学校、专业的第一个志愿就是华侨大学亚热带作物系,被录取了。父亲爱华大,缅怀在华大学习、生活的时光,至今还保存有在华大的生活照片和学习成绩单等。1995年,我满足了父亲的意愿,报考华大,被录取在中文系学习。
  父亲回忆,华侨大学热带作物系(初为亚热带作物系),只有热带作物栽培专业。1962年至1965年共招4届7个班,全系学生193人。热作系学生大多数来自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地区,有殷富侨贾的子女,也有贫困的归侨子女,大家亲如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游乐。几十年后聚会时,彼此还能聊起那些往日难忘的情节。热作系学生在华大建校初期,参加了围海造田、校办农场、挖游泳池、植树造林等劳动。
  1965年8月起,热作系搬迁到海南岛兴隆华侨农场。当时的兴隆华侨农场场部只有一条又短又窄的“商业街”,闹市只在上午或星期天。通往海口市的黄泥车道长204公里,坐车却要费半天以上时间,师生们的生活很不方便。在兴隆办学,学生的生活、学习贴近了大自然,接近了生产环境,每周劳动一天,做些开荒造梯田,种植、管理热带作物如橡胶、胡椒等。1968年8月,根据上级分配方案,热作系4届学生陆续分配到几个军区的部队农场劳动锻炼。父亲说,热作系在校的代号为“9”,“9623”就是热作系1962级3班。“9”是吉祥数,热作系却只有短暂的7年历史,在《华侨大学四十年》校史书中,也只有留下几笔文字叙述。
  父亲退休后,生活过得很充实,写回忆录、翻译印尼文资料,集邮、旅游等等,还经常参加当地印尼归侨团体活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编辑出版的《青春的乐章》中,父亲撰写的文章《路在脚下》这样写道:
  “几十年来,我跟着社会走,跟着政治运动走,跟着事业走,从豆寇年华至中年,又到了退休年龄。……路在你脚下。”(汪 洋)
欢迎校友与本栏目联系或提供采访线索。电话:0595-22693560;E-mail:hqdxb@hqu.edu.cn。